小朋友從小一直這樣跟媽媽相處上來,所以小朋友其實他會去感覺如果他不照妳的意思做的話,最可怕會怎麼樣?然後照妳的意思的話,最好的獎賞會是什麼?如果說妳這兩個之間不夠遠的話,小孩子就會覺得都一樣。所以基本上妳在這「獎勵」跟「懲罰」中間的距離差別要很大。
那要很大的方式,就是媽媽要保持一個距離感、要有一個空間。不是說媽媽不要理小孩的距離感,而是比如說媽媽在教小孩寫功課〔比如說寫ㄕㄢ〕,每一個細節她那個錯誤還沒有完全形成的時候,媽媽就在糾正了,那這個當然牽涉到前因後果。也許妳要讓她真的照那樣寫,然後寫過一次之後她真的發生什麼後果、去學校被老師懲罰、或者說她考試不會、或者她要唸拼音拼不出來的時候,她自己感到羞愧或什麼,回到家後她很明確的知道有這樣子的後果,媽媽再去訂正或是加強說『如果妳繼續這樣做,妳明天或下次,妳又會在全班同學面前丟臉,那妳要不要?』就是要用這種小孩子可以理解、思考的東西。
在小孩子都還沒有跌倒之前就跟她說妳那樣子會跌倒,然後小孩子她就永遠沒痛過,所以她其實是不知道。
有關於情緒上面的張力,在陪小孩做功課時,妳跟小孩說:『妳不可以怎樣...妳不可以怎樣...』然後講完自己還可以很高興的看手機、看報紙,其實小朋友就會覺得妳在演戲,所以她不會怕。
〔此段請自行看鄧醫師演虎媽〕所以那種很嚴厲的媽媽或是虎媽,應該是看著她然後說:『我剛剛有沒有跟妳說ㄕ跟ㄢ要一起寫完?我有沒有跟妳說?』那小孩子就會說:『有啊!可是...』然後妳就聽,等她講完之後妳就說:『我有說對不對?』然後妳就走開,走開之後妳可以把房門鎖起來,然後(恢復平常輕鬆的言行)打電話跟朋友聊天,可是小孩子來敲門說:『媽!寫好了。』開房門前媽媽的表情恢復正經的表情說:『寫好了嗎?這個ㄕ跟ㄢ是有一起寫的嗎?為什麼所有的ㄕ都比較黑,ㄢ都比較淺呢?妳確定是有一起寫的嗎?妳覺得媽媽不知道妳是先寫ㄕ的嗎?』要讓小孩子會怕,怕一次之後,妳跟她說:『妳要不要好好寫?妳應該是一個可以更正錯誤的小孩子吧?』然後她就去把它寫好,寫好之後妳就看著她非常高興的說:『媽媽就知道妳是個好孩子!』然後她就會非常的高興。
妳那個距離〔嚴厲跟慈愛〕要差別很大,不然小孩子太清楚〔媽媽會怎樣〕了,媽媽還能看報紙、玩手機,小孩就會覺得媽媽根本也不會生氣。
後來牽扯到夫妻之間的事情就更糟糕了,因為小孩子不是說要看好戲,小孩子現在還要煩惱他不但字寫不好,他還要煩惱他的爸媽等一下會不會怎麼樣?所以這個小孩子的情緒是在寫功課的時候,被媽媽吵到完全沒有辦法克服他的困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zmuQ1MqEao
2012-11-19
鄧惠文:虎媽的高壓教育下小朋友跟一般小朋友有什麼差別?
虎媽的高壓教育下小朋友跟一般小朋友有什麼差別?
如果是很容易順從的小孩,他很容易會在以後做人做事的時候比較會過度在意別人的看法,那過度在意別人的看法跟有禮貌、體諒其實是同一個類別、同一個方向的事情,這個會造成人生在某些特殊的事情上非常吃虧。例如說比較創新的事情,他會變的比較綁手綁腳、或者是別人真的騎到他頭上來的時候,他會不知道該怎麼辦?他就只能夠默默的走開,他只有默默走開跟完全配合兩種,他沒有協調溝通的能力,因為在他內心深處所有協調溝通都是注定失敗的。
如果他資質很好、很成功就沒事,大家就覺得他人見人愛;可是萬一他資質不好、不是很成功,他又沒有辦法跟人家溝通,他會變得非常的孤立或者說過度的偽裝,就是說他會把自己弄得好像很無害或者說不要讓別人注意到他,其實這個小孩子的潛力就不見了,他就沒有辦法發揮。
那另外一種孩子,他會覺得如果人家感覺我不好,我就是真的不好,因為媽媽都要他相信說「你是真的不對!」結果他會變成像我們在婚姻當中有看過一種伴侶,你不能跟他講任何一件你不喜歡的事情,他會立刻崩潰。比方說老公去買麥當勞,結果他買了老婆最不喜歡吃的那個炸魚堡,一般的老公可能會自己把炸魚堡吃掉,然後另外煮泡麵或弄什麼給老婆吃,那麼這個問題就可以解決了。可是有的老公他就會沒有辦法、他就會卡住,他會說:『為什麼買回來了,妳就不能看在我去買餐的辛苦嗎?妳為什麼要去計較這個東西?』那一般人都會看在大體上面,然後不會計較那個小節;可是他會覺得妳為什麼會這樣?而且照理說魚是最健康的,他就要跟妳辯對錯,然後妳會開始抓狂,因為妳要的就只是他講一句說:『對不起!我應該要注意的』就好了嘛!
為什麼他沒有辦法那麼很包容或很有彈性?因為他一定從小就相信如果他有一件事情做得讓別人不滿意就會天崩地裂,他為了避免天崩地裂,可是他又沒有辦法時,他只好不承認他錯。
我們有時候很強勢的時候,妳以為妳會讓妳的小孩承認錯誤,但是那是只在他小的時候,因為他懾服於妳的淫威,畢竟他要靠妳吃飯。妳想想看他一旦長大成為大人的時候,他已經不用再看人吃飯時,他內心的問題就是「無法承認自己的錯」。
所以基本上我們必須要讓小孩子知道「對跟錯他可以選擇」,但是他永遠有能力走比較好的那個方式,只要他能夠處理掉事情,大家還是一樣的愛他。
小孩子一定要教,也沒有人說一定不能夠體罰,可是如果妳的邏輯不清楚就是虐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JwyzWNn1Zw
如果是很容易順從的小孩,他很容易會在以後做人做事的時候比較會過度在意別人的看法,那過度在意別人的看法跟有禮貌、體諒其實是同一個類別、同一個方向的事情,這個會造成人生在某些特殊的事情上非常吃虧。例如說比較創新的事情,他會變的比較綁手綁腳、或者是別人真的騎到他頭上來的時候,他會不知道該怎麼辦?他就只能夠默默的走開,他只有默默走開跟完全配合兩種,他沒有協調溝通的能力,因為在他內心深處所有協調溝通都是注定失敗的。
如果他資質很好、很成功就沒事,大家就覺得他人見人愛;可是萬一他資質不好、不是很成功,他又沒有辦法跟人家溝通,他會變得非常的孤立或者說過度的偽裝,就是說他會把自己弄得好像很無害或者說不要讓別人注意到他,其實這個小孩子的潛力就不見了,他就沒有辦法發揮。
那另外一種孩子,他會覺得如果人家感覺我不好,我就是真的不好,因為媽媽都要他相信說「你是真的不對!」結果他會變成像我們在婚姻當中有看過一種伴侶,你不能跟他講任何一件你不喜歡的事情,他會立刻崩潰。比方說老公去買麥當勞,結果他買了老婆最不喜歡吃的那個炸魚堡,一般的老公可能會自己把炸魚堡吃掉,然後另外煮泡麵或弄什麼給老婆吃,那麼這個問題就可以解決了。可是有的老公他就會沒有辦法、他就會卡住,他會說:『為什麼買回來了,妳就不能看在我去買餐的辛苦嗎?妳為什麼要去計較這個東西?』那一般人都會看在大體上面,然後不會計較那個小節;可是他會覺得妳為什麼會這樣?而且照理說魚是最健康的,他就要跟妳辯對錯,然後妳會開始抓狂,因為妳要的就只是他講一句說:『對不起!我應該要注意的』就好了嘛!
為什麼他沒有辦法那麼很包容或很有彈性?因為他一定從小就相信如果他有一件事情做得讓別人不滿意就會天崩地裂,他為了避免天崩地裂,可是他又沒有辦法時,他只好不承認他錯。
我們有時候很強勢的時候,妳以為妳會讓妳的小孩承認錯誤,但是那是只在他小的時候,因為他懾服於妳的淫威,畢竟他要靠妳吃飯。妳想想看他一旦長大成為大人的時候,他已經不用再看人吃飯時,他內心的問題就是「無法承認自己的錯」。
所以基本上我們必須要讓小孩子知道「對跟錯他可以選擇」,但是他永遠有能力走比較好的那個方式,只要他能夠處理掉事情,大家還是一樣的愛他。
小孩子一定要教,也沒有人說一定不能夠體罰,可是如果妳的邏輯不清楚就是虐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JwyzWNn1Zw
2012-11-13
鄧惠文:媽媽的教導
20121110 發現心關係 媽媽的教導
我們總以為如果當年有人這樣教我們、這樣跟我們說,我們就可以少跌倒、少痛、少走很多的冤枉路,但是明明這些時候還沒到的人,你是沒有辦法教他的,他是沒有辦法去接受的。
做為一個媽媽非常的痛苦、辛苦,因為知道了小孩的個性註定會在哪裡跌倒、註定他的人格、個性以後會在哪裡吃虧,媽媽不想看小孩吃虧,浪費生命在那上面,不想要他留個疤。可是沒有辦法,因為時候未到,怎麼教他,他就是用不上。
其實很多媽媽都會說女兒一路跌跌撞撞所遇到的傷,當年媽媽都經歷過。我真的覺得很多時候的確是如此,可是一定要自己痛過,回頭去看才知道『喔!原來媽媽以前講的是這個意思』。但是當年其實是罵媽媽說:『妳講的是不可能發生的。』
我們總以為如果當年有人這樣教我們、這樣跟我們說,我們就可以少跌倒、少痛、少走很多的冤枉路,但是明明這些時候還沒到的人,你是沒有辦法教他的,他是沒有辦法去接受的。
做為一個媽媽非常的痛苦、辛苦,因為知道了小孩的個性註定會在哪裡跌倒、註定他的人格、個性以後會在哪裡吃虧,媽媽不想看小孩吃虧,浪費生命在那上面,不想要他留個疤。可是沒有辦法,因為時候未到,怎麼教他,他就是用不上。
其實很多媽媽都會說女兒一路跌跌撞撞所遇到的傷,當年媽媽都經歷過。我真的覺得很多時候的確是如此,可是一定要自己痛過,回頭去看才知道『喔!原來媽媽以前講的是這個意思』。但是當年其實是罵媽媽說:『妳講的是不可能發生的。』
鄧醫師:與小孩談生死
20121110 發現心關係 與小孩談生死
很多人都說在小孩7歲以前,小孩子不是真的能夠了解什麼是生死,也就是說他只能知道也許死去的爺爺奶奶或是長輩到了很遠很遠的地方或是不會再見面了,小孩基本上對於死亡的了解是這樣。
隨著生死教育的成熟,其實小孩子會問的問題就不只是如此了,這是不是讓父母曾經覺得很困擾呢?
(廣播裡放了一段美人姐與Max的對話,出自有于美人的聲書,這一段用聽的好感人,會讓人哭哭的一段對話,尤其當Max用臭奶呆的聲音講出那一句)
美人姐:Max,你愛不愛馬麻?
Max:我愛
美人姐:可是馬麻老了會死掉,會到上帝那裡去,那你怎麼愛我?
Max:就是好好活下去
美人姐:可是也有可能有一天萬一你開車不小心比我先走了,我一定很傷心,那我要怎麼愛你?
Max:就好好活下去
美人姐:好,那我們就約定不管誰先走,另外一個人都要好好活下去
Max:好~
對一個小小孩來說可以把這句「就好好活下去」烙印進他的心中,其實真的很重要。很多時候我們受到各種的挫折跟失落,沒有辦法走出的時候,不就是等著那一刻,內心會突然有一個靈感浮現一句話說「我得好好的活下去」。
我記得曾經在一個失落的工作坊裡面,有一位學員提到,自從他的父親離開之後,他一直都沒有辦法釋懷,在很多的分享當中,他講出所有父親曾為他做的事情,以及父親的人格怎樣激勵他和鼓勵他,通通說完了之後,有一位其他的學員就說:『啊!所以你是不是覺得爸爸那麼的好,失去他你應該要難過很久,不然的話好像不夠意思,或者好像不能夠證明你爸爸對你有多麼的重要』其實那個學員在整個表達當中,就是有這個感覺,只是他自己沒有辦法抓到,那另外一個同學一講出來之後,其實所有的學員都覺得認同,好像都一直是在這個內在的邏輯。
所以慢慢的,大家一起為內在的失落一起做了工作,會發現說有時候我們把自己停下來是為了永遠不結束那個懷念跟那個哀悼。可是事實上當你卡在一個哀悼裡面不往前走的時候,又哪裡是爸爸為你花了那麼多的心力所期待的呢?我想如果在這個時候他能聽到這麼小的小朋友如此篤定勇敢的說「好好活下去」,我相信這些朋友會得到很大的鼓勵。
希望大家都能夠試著用這樣子的方式,自己能夠好好的看待失落、學習生死,然後也給我們的小孩做一些準備。其實對小孩來說,能夠早點對他留點有用的東西,會比叮他寫功課、教他很多生活作息更有用。對小孩來說,只有「困難」跟「爸媽不在身邊」的時候會想到他要怎麼辦?沒有人幫他的時候他要怎麼辦?這些東西是不是更應該幫忙儲備的呢?
當你在教養小孩,如果你都能夠情緒穩定,當然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事、說你想說的話,可惜我們不是這樣子的,我們會有很多的情緒,情緒一來的時候就會說出奇怪的話。
有一位同事常在幫學生上生死學的課,有一天他去做健康檢查,肺部的X光片上有一個白點,回家的時候他就把片子放在書桌的燈下一直照。就在看的七上八下的時候,他的六歲小孩可能看電視聊算命之類的,突然跑過來說:『媽媽,你幾歲會死?』媽媽就立刻回他一句說:『你這小孩講這什麼話呀?呸呸呸,趕快打自己嘴三下』因為家裡的規定是講錯話要打自己嘴三下。
有一天這個同事跟小孩一起在看電視,剛好演到某個長輩不在的事情,這媽媽新血來潮想說她是教生死學的,她就問小孩說:『你知道爺爺奶奶去哪裡了嗎?』小孩看著媽媽說:『死了啊!』媽媽繼續問說:『那你覺得爺爺奶奶不在了之後,你有沒有懷念他們??那你覺得跟爺爺奶奶在的時候有什麼不一樣?以後如果媽媽不在了,你要怎麼辦?』這個小孩看著媽媽沒有說話,媽媽就跟他說:『媽媽問你話,你要回答呀!怎麼不說話呢?』小孩說:『我真的可以說嗎?』媽媽說:『當然囉!』小孩說:『沒緣沒故的,妳幹嘛講死?打自己的嘴巴三下!』
常常在教小孩的時候是受情緒所左右的,當你心情好的時候,你沒有辦法去顧慮到小孩因為聽到某個話題而害怕,然後你還要繼續跟他談;可是當小孩子想談一個話題的時候,你自己很害怕這個話題時,你也是一樣的逃避。
所以,要能夠好好的運用所有的教養原則,我們必需要好好的處理自己的情緒。
很多人都說在小孩7歲以前,小孩子不是真的能夠了解什麼是生死,也就是說他只能知道也許死去的爺爺奶奶或是長輩到了很遠很遠的地方或是不會再見面了,小孩基本上對於死亡的了解是這樣。
隨著生死教育的成熟,其實小孩子會問的問題就不只是如此了,這是不是讓父母曾經覺得很困擾呢?
(廣播裡放了一段美人姐與Max的對話,出自有于美人的聲書,這一段用聽的好感人,會讓人哭哭的一段對話,尤其當Max用臭奶呆的聲音講出那一句)
美人姐:Max,你愛不愛馬麻?
Max:我愛
美人姐:可是馬麻老了會死掉,會到上帝那裡去,那你怎麼愛我?
Max:就是好好活下去
美人姐:可是也有可能有一天萬一你開車不小心比我先走了,我一定很傷心,那我要怎麼愛你?
Max:就好好活下去
美人姐:好,那我們就約定不管誰先走,另外一個人都要好好活下去
Max:好~
對一個小小孩來說可以把這句「就好好活下去」烙印進他的心中,其實真的很重要。很多時候我們受到各種的挫折跟失落,沒有辦法走出的時候,不就是等著那一刻,內心會突然有一個靈感浮現一句話說「我得好好的活下去」。
我記得曾經在一個失落的工作坊裡面,有一位學員提到,自從他的父親離開之後,他一直都沒有辦法釋懷,在很多的分享當中,他講出所有父親曾為他做的事情,以及父親的人格怎樣激勵他和鼓勵他,通通說完了之後,有一位其他的學員就說:『啊!所以你是不是覺得爸爸那麼的好,失去他你應該要難過很久,不然的話好像不夠意思,或者好像不能夠證明你爸爸對你有多麼的重要』其實那個學員在整個表達當中,就是有這個感覺,只是他自己沒有辦法抓到,那另外一個同學一講出來之後,其實所有的學員都覺得認同,好像都一直是在這個內在的邏輯。
所以慢慢的,大家一起為內在的失落一起做了工作,會發現說有時候我們把自己停下來是為了永遠不結束那個懷念跟那個哀悼。可是事實上當你卡在一個哀悼裡面不往前走的時候,又哪裡是爸爸為你花了那麼多的心力所期待的呢?我想如果在這個時候他能聽到這麼小的小朋友如此篤定勇敢的說「好好活下去」,我相信這些朋友會得到很大的鼓勵。
希望大家都能夠試著用這樣子的方式,自己能夠好好的看待失落、學習生死,然後也給我們的小孩做一些準備。其實對小孩來說,能夠早點對他留點有用的東西,會比叮他寫功課、教他很多生活作息更有用。對小孩來說,只有「困難」跟「爸媽不在身邊」的時候會想到他要怎麼辦?沒有人幫他的時候他要怎麼辦?這些東西是不是更應該幫忙儲備的呢?
當你在教養小孩,如果你都能夠情緒穩定,當然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事、說你想說的話,可惜我們不是這樣子的,我們會有很多的情緒,情緒一來的時候就會說出奇怪的話。
有一位同事常在幫學生上生死學的課,有一天他去做健康檢查,肺部的X光片上有一個白點,回家的時候他就把片子放在書桌的燈下一直照。就在看的七上八下的時候,他的六歲小孩可能看電視聊算命之類的,突然跑過來說:『媽媽,你幾歲會死?』媽媽就立刻回他一句說:『你這小孩講這什麼話呀?呸呸呸,趕快打自己嘴三下』因為家裡的規定是講錯話要打自己嘴三下。
有一天這個同事跟小孩一起在看電視,剛好演到某個長輩不在的事情,這媽媽新血來潮想說她是教生死學的,她就問小孩說:『你知道爺爺奶奶去哪裡了嗎?』小孩看著媽媽說:『死了啊!』媽媽繼續問說:『那你覺得爺爺奶奶不在了之後,你有沒有懷念他們??那你覺得跟爺爺奶奶在的時候有什麼不一樣?以後如果媽媽不在了,你要怎麼辦?』這個小孩看著媽媽沒有說話,媽媽就跟他說:『媽媽問你話,你要回答呀!怎麼不說話呢?』小孩說:『我真的可以說嗎?』媽媽說:『當然囉!』小孩說:『沒緣沒故的,妳幹嘛講死?打自己的嘴巴三下!』
常常在教小孩的時候是受情緒所左右的,當你心情好的時候,你沒有辦法去顧慮到小孩因為聽到某個話題而害怕,然後你還要繼續跟他談;可是當小孩子想談一個話題的時候,你自己很害怕這個話題時,你也是一樣的逃避。
所以,要能夠好好的運用所有的教養原則,我們必需要好好的處理自己的情緒。
2012-11-12
2012-11-11
鄧惠文:愧歉
鄧惠文:可是我有一點不一樣的想法,我覺得說,如果你一直覺得說,那是你做錯誤的決定;然後你太太也會覺得,那是你們錯誤的決定;那你爸爸媽媽也會覺得說,一直遺憾,所以就沒有人可以帶頭,讓大家走出這個失望。
所以這個愧疚感是,愧疚是一個很有良心的事情。可是有時候愧疚感,尤其是當事人,帶頭有愧疚感的時候,只是讓大家停留在失望裡頭。
反而是你們要先想辦法去能夠--能夠去思考成,這是一個生命的轉折,在那個時候一定會有的決定。你回到那裡再來一次你應該還是一樣會做一樣的決定。
因為這個愧疚是沒有產生任何東西。
我覺得愧疚就好像簽一張空白支票給別人,你不知道他要提多少,可是對方也會覺得很無奈,因為他會覺得這好像是大家一起。
鄭:永遠提不完。
鄧惠文:對,所以我會覺得說,應該要有愧疚感的那個人,就是比方說像我們這種沒有生小孩給爸媽,我也是,我也是其中的一員。所以像我們這種人,有時候真的是覺得,要自己去處理自己的愧疚,而且不是說放在心裡而已,是真的自己要去消化。
鄭:(開玩笑)你有愧疚嗎?
鄧惠文:(笑)當然有啊...
鄭:是喔!你也有?
鄧惠文:因為爸爸媽媽還是比較傳統...就像
鄭:你欠你公公婆婆你覺得...
鄧惠文:鄭大哥真的是很擅長逼人家講本來不想講的事(笑)。
好那我講一下,因為我覺得其實真的很多人,可能有同樣的問題在聽,因為我也真的接到過很多人在詢問,尤其是女孩子她不能生小孩啦墮胎或什麼,她們的那個痛苦都很強。
我覺得這事情是,我自己覺得我婆婆是很明理,可以理解可以溝通,而且她也知道我的過程,之前也是沒有生成,身體也受了蠻多折磨,我覺得她會體諒。可是有一次我跟她一起回鄉下,就是回去看阿嬤那邊的鄉下...
鄭:所以你也懷孕過。
鄧:有啊有啊...但是就是小產,流掉。可能那時候身體沒有調養的很好。那陪她回鄉下,我才體會到說,平常她就是孜孜念念,一直要跟我講要生小孩的時候,她真的也是壓力很大。她其實幫我擋掉很多東西。就是我們回去,好像也是過年。我婆婆開車,我們都坐在後面,從那個巷子要出來,就是一個小鎮,非常純樸的一個小鎮,要出來。就我婆婆被那邊的相親團團圍住,那車子沒有辦法前進。然後圍住就說,「裡面是誰(台語)」車子裡面誰。那我婆婆為了友好,一定要把車窗搖下來,然後他們一看就說,這個是誰。可能看我穿著比較沒那麼純樸,就說這台北的媳婦的樣子。「喔,台北媳婦(台語)」馬上大家就傳,然後外面就萬頭騷動,然後就有人就說:「這是兩千幾年的幾月結婚的(台語)」他記得,因為他有包紅包。他一算說:「到現在幾年了,生幾個了?」然後,我其實感覺...我婆婆當然就說:「他們比較忙,現在年輕人有自己的想法啦。大家你們好,我們要走了,我們要回去了(台語)。」可是大家就繼續圍著,開始質問說,為什麼不生孩子。結果我婆婆車子沒有辦法開啊。然後我坐在那邊,我平常跟我婆婆在講的時候,我都覺得說,如果你不了解我,為什麼沒有小孩,應該是婆婆自己想辦法去調適。可是我那一刻突然覺得,非常非常地對不起她。
我覺得說因為我沒有辦法跟那些人直接的改變他們的觀念,可是那個壓力是我婆婆卡在中間。所以我那時候覺得說,其實你說單方面有虧欠感,我也不能幫忙她。
那我們也是一樣啊,會希望弟弟趕快娶太太,然後趕快能夠壓力轉移。
所以後來我在想虧欠感啊,你一定要想辦法自己去消化。所以你要想辦法知道說,你就是在這一點上面,你沒有辦法完成自己的這個東西,完成他的東西。可是你自己要...我覺得自己要達到一種平靜跟完滿的狀態,然後你要感恩,然後他才能夠跟你一起來看說,也許你沒有小孩,可是你們可以多了一個甚麼樣的,更成功或更怎麼樣,讓他也分享你另外一種人生的喜悅。
就是你自以怎麼調適過來,他才能調適過來。如果我自己覺得說,OK,我事業做得還不錯,所以沒小孩我OK ,我很快樂。那我得媽媽或我的婆婆,才有辦法跟著我說:「沒關係,我們沒孫子,但是我們這媳婦不錯,蠻成功的或怎麼樣」他們才有辦法跟著我去快樂。
那我一直愧疚愧疚愧疚,有什麼用?你沒有辦法幫他。
所以這個愧疚感是,愧疚是一個很有良心的事情。可是有時候愧疚感,尤其是當事人,帶頭有愧疚感的時候,只是讓大家停留在失望裡頭。
反而是你們要先想辦法去能夠--能夠去思考成,這是一個生命的轉折,在那個時候一定會有的決定。你回到那裡再來一次你應該還是一樣會做一樣的決定。
因為這個愧疚是沒有產生任何東西。
我覺得愧疚就好像簽一張空白支票給別人,你不知道他要提多少,可是對方也會覺得很無奈,因為他會覺得這好像是大家一起。
鄭:永遠提不完。
鄧惠文:對,所以我會覺得說,應該要有愧疚感的那個人,就是比方說像我們這種沒有生小孩給爸媽,我也是,我也是其中的一員。所以像我們這種人,有時候真的是覺得,要自己去處理自己的愧疚,而且不是說放在心裡而已,是真的自己要去消化。
鄭:(開玩笑)你有愧疚嗎?
鄧惠文:(笑)當然有啊...
鄭:是喔!你也有?
鄧惠文:因為爸爸媽媽還是比較傳統...就像
鄭:你欠你公公婆婆你覺得...
鄧惠文:鄭大哥真的是很擅長逼人家講本來不想講的事(笑)。
好那我講一下,因為我覺得其實真的很多人,可能有同樣的問題在聽,因為我也真的接到過很多人在詢問,尤其是女孩子她不能生小孩啦墮胎或什麼,她們的那個痛苦都很強。
我覺得這事情是,我自己覺得我婆婆是很明理,可以理解可以溝通,而且她也知道我的過程,之前也是沒有生成,身體也受了蠻多折磨,我覺得她會體諒。可是有一次我跟她一起回鄉下,就是回去看阿嬤那邊的鄉下...
鄭:所以你也懷孕過。
鄧:有啊有啊...但是就是小產,流掉。可能那時候身體沒有調養的很好。那陪她回鄉下,我才體會到說,平常她就是孜孜念念,一直要跟我講要生小孩的時候,她真的也是壓力很大。她其實幫我擋掉很多東西。就是我們回去,好像也是過年。我婆婆開車,我們都坐在後面,從那個巷子要出來,就是一個小鎮,非常純樸的一個小鎮,要出來。就我婆婆被那邊的相親團團圍住,那車子沒有辦法前進。然後圍住就說,「裡面是誰(台語)」車子裡面誰。那我婆婆為了友好,一定要把車窗搖下來,然後他們一看就說,這個是誰。可能看我穿著比較沒那麼純樸,就說這台北的媳婦的樣子。「喔,台北媳婦(台語)」馬上大家就傳,然後外面就萬頭騷動,然後就有人就說:「這是兩千幾年的幾月結婚的(台語)」他記得,因為他有包紅包。他一算說:「到現在幾年了,生幾個了?」然後,我其實感覺...我婆婆當然就說:「他們比較忙,現在年輕人有自己的想法啦。大家你們好,我們要走了,我們要回去了(台語)。」可是大家就繼續圍著,開始質問說,為什麼不生孩子。結果我婆婆車子沒有辦法開啊。然後我坐在那邊,我平常跟我婆婆在講的時候,我都覺得說,如果你不了解我,為什麼沒有小孩,應該是婆婆自己想辦法去調適。可是我那一刻突然覺得,非常非常地對不起她。
我覺得說因為我沒有辦法跟那些人直接的改變他們的觀念,可是那個壓力是我婆婆卡在中間。所以我那時候覺得說,其實你說單方面有虧欠感,我也不能幫忙她。
那我們也是一樣啊,會希望弟弟趕快娶太太,然後趕快能夠壓力轉移。
所以後來我在想虧欠感啊,你一定要想辦法自己去消化。所以你要想辦法知道說,你就是在這一點上面,你沒有辦法完成自己的這個東西,完成他的東西。可是你自己要...我覺得自己要達到一種平靜跟完滿的狀態,然後你要感恩,然後他才能夠跟你一起來看說,也許你沒有小孩,可是你們可以多了一個甚麼樣的,更成功或更怎麼樣,讓他也分享你另外一種人生的喜悅。
就是你自以怎麼調適過來,他才能調適過來。如果我自己覺得說,OK,我事業做得還不錯,所以沒小孩我OK ,我很快樂。那我得媽媽或我的婆婆,才有辦法跟著我說:「沒關係,我們沒孫子,但是我們這媳婦不錯,蠻成功的或怎麼樣」他們才有辦法跟著我去快樂。
那我一直愧疚愧疚愧疚,有什麼用?你沒有辦法幫他。
鄧惠文:母親
※母親:
女人在為了小孩的時候,有時候自己本來堅持的東西(自尊、痛..等等)都會拋在旁邊,那是一個要讓小孩子生存下去的本能,所以即便是小孩已經生下來的媽媽們,有時候受到家暴或者在外面遇到什麼事情,一般人會覺得說妳怎麼有辦法控制妳的情緒,還那麼冷靜?其實並沒有,腦子裡面唯一想的就是說會波及到孩子,所以媽媽再怎麼低頭、再怎麼樣都可以,這就是母親。
新聞挖挖哇:朱慧珍的真情告白 20121105
http://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tsQBNZ_ZO-x_pFz3Z90pGQsPoMap_9-E
女人在為了小孩的時候,有時候自己本來堅持的東西(自尊、痛..等等)都會拋在旁邊,那是一個要讓小孩子生存下去的本能,所以即便是小孩已經生下來的媽媽們,有時候受到家暴或者在外面遇到什麼事情,一般人會覺得說妳怎麼有辦法控制妳的情緒,還那麼冷靜?其實並沒有,腦子裡面唯一想的就是說會波及到孩子,所以媽媽再怎麼低頭、再怎麼樣都可以,這就是母親。
新聞挖挖哇:朱慧珍的真情告白 20121105
http://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tsQBNZ_ZO-x_pFz3Z90pGQsPoMap_9-E
鄧惠文:跟妳有相當的能量的人
可是妳真正想要的是跟妳有相當的能量的人,所以當妳在那邊很直的講什麼東西時,他可以接得住,然後他可以把外面那個很強烈的東西剝開來去很平心靜氣的看到裡面妳在訴求的東西,然後他不會被妳嚇到,可是他也不會以為妳什麼都OK,仍然能看到妳有妳的需求。
鄧惠文:認識自己很重要
【認識自己很重要】
首先,每個人在探索自己的時候,都會挖出不堪的東西。每個人都是如此。
首先,去探索自己,一開始的過程中,都會挖出很多不堪的東西。每個人都是如此。那即使我們在專業的成長歷程中,在多年前我自己在探索我自己的時候,我也跟你一樣經歷過一樣的過程。或者我現在在帶著我的學生,大家也都在經歷一樣的過程。
回頭去看,其實不是你探索之後,那些痛苦才跑出來,然後…因為這樣似乎是說如果我不要開啟這些我就不會經歷這些痛苦那我到底要不要探索。如果再走得更前面一點,然後你回頭去看,我相信我們可能會發現,那個點已經到了不得不探索的時候。所以在那個點上,你才會讓自己去選擇心靈探索的東西、心靈探索的書籍。或者說不覺得那些東西源源不絕的跑出來。其實在我們個人成長的裡面,是有那樣的時間點,壓都壓不住,到那個時候,就會自己去找那樣的東西,所以這是我回答你的第一個部分。
既然已經在這條路上,就很難去想說如何再去把它蓋回去。因為我們要相信自我有成長的動力,那些東西是自己要跑出來的,因為這樣所以我們才開始去追隨這條路。
那第二個部分是說反撲喔,我想這可能是在所謂的初期。等到自己可以被整合更好的時候,你甚至不會想要去對周圍的人做反撲。因為我們會看到,很多的東西都源自自己裡面。例如我們會想到我們個性裡面是跟媽媽小時候相處得來的。在裡解的初期,我們會很想去跟媽媽-如果媽媽還在的話-會很想跟媽媽說,其實你知不知道當初那樣那樣那樣,讓我現在變成怎樣怎樣怎樣,請不要再繼續怎樣了,不然我就會怎樣。
可是,這些過程,我的經驗是十之八九都徒勞無功。因為周圍的人也會有他自己的課題,基本上他們不太可能會容納我們要他去改變,如果我們要去做一個更進一步的工作,就是去清理自己的內在,我們必須清理到說──我擁有那樣的成長過程,造成了某一些困難。但是我現在要再成長,也就是說榮格說的人生以後中期的再成長。我並不要再依賴(期待對方)那個人改變了。也就是說,我可以忍受周圍的人一樣我行我素,我可不可以先對我自己先做一個改變,自己先消化外面來的刺激?
那我這樣說,並不是認為這個非常容易。這個是要進行很久很久的自我探索之後,經過很多的失望,有點像一個放下,也有點像一個接受。開始,我所謂的放下是不再期待周圍的人要改變我們才會好,但是它又是一個很積極的力量,就是說我並不是對周圍的人心灰意冷喔,而是我相信,我先改變我自己,以後我可以帶動你──把那個順序反過來。
【兩人之間的認知】
陳先生:(太太不喜歡親戚來住家裡幾天)...為什麼我太太會這樣?
心理諮商:如果我接到一個這樣子的問題。我第一個會先想詢問陳先生跟陳太太一起來解決這個問題的話,我們會先問說,他們彼此怎麼認知這件事。所以我們剛才就聽到,先生可能認為說為甚麼太太會這麼的不能接受,那太太到底有甚麼樣的困難?那我們就會想聽聽太太的看法是甚麼。太太可能會說很多種看法,例如在我的經驗裡面,有些太太會覺得,我不需要空間有這些人,或者說並沒有那麼想跟那些人相處。我的時間可能有更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在兩個人討論的時候,可能就會發現觀點的差異,就是夫妻之間最常看到的。例如說,對先生說家人來,對先生而言可能沒有那麼的有壓力,可是對太太而言,這些親人不是自己本來的親人,婚姻前的親人,所以她沒有跟先生一樣那麼熟,所以她可能就會覺得比較有壓力。那在這樣的狀況下,通常會牽扯到是不是會有一方會預設某些事情是應該的,例如對太太而言她可能會預設說,我應該有自己的空間,那這件事先生有沒有共識,還是先生認為家庭就是應該開放給家人,偶爾才來一下。這個就是差異,或者對先生而言,你已經嫁進來了我家了,所以我的家人就是妳的家人,沒有在分你我的,那就是我們的家人啊,為什麼我們會不接受呢。有了這個觀點的差異之後,一個心理諮商,或者兩位想要自己去協調的話,必須站在這個差異點,去理解對方的立場。然後再問問自己,為什麼堅持自己的立場?這也是我們心理諮商工作中,要進行最久的一個階段。
那再進到更深層的部分,通常就會看到,其實,內心是有恐懼的。大部分看起來,很劇烈的抗拒事情的人,內心都有某些恐懼。像我會猜類似的個案,我不是特別講陳先生,因為我不是很清楚你跟太太的細節。我類似的個案看到的是,或許太太的內心對於這個其它親人來訪,到底別人對自己看法怎麼樣,覺得親人對自己的評價怎麼樣,她不是那麼的有把握。那是說她跟人相處,她自己的完美性,她自己要做到怎麼樣給人家看,因此這些都牽涉到一個人,還有家有甚麼樣程度的隱私。她跟人之間要有甚麼樣的距離。這些對某些人是很重要。
可是對某些人而言,她的恐懼是如果你不願意跟我一起去做某些重要的事,例如,我的家人是我重要的事,那是不是我沒有辦法裡解你分享的東西。這可能是不能分割或不夠一提。夫妻怎麼可以不夠一提呢?如果我們要去深度處理,我們就必須要各自己討論恐懼的來源,甚至是一開始只是談你怎麼不能接受我的家人來住,最後太太可能談到的是她小時候成長的經驗。這樣一個過程,通通釐清楚了之後,妳們才有辦法決定怎麼做。所以這不是一個單方面可以去說誰有甚麼問題,而是說兩個人在溝通上,顯然沒有溝通到內在的感覺。這是我的看法。
首先,每個人在探索自己的時候,都會挖出不堪的東西。每個人都是如此。
首先,去探索自己,一開始的過程中,都會挖出很多不堪的東西。每個人都是如此。那即使我們在專業的成長歷程中,在多年前我自己在探索我自己的時候,我也跟你一樣經歷過一樣的過程。或者我現在在帶著我的學生,大家也都在經歷一樣的過程。
回頭去看,其實不是你探索之後,那些痛苦才跑出來,然後…因為這樣似乎是說如果我不要開啟這些我就不會經歷這些痛苦那我到底要不要探索。如果再走得更前面一點,然後你回頭去看,我相信我們可能會發現,那個點已經到了不得不探索的時候。所以在那個點上,你才會讓自己去選擇心靈探索的東西、心靈探索的書籍。或者說不覺得那些東西源源不絕的跑出來。其實在我們個人成長的裡面,是有那樣的時間點,壓都壓不住,到那個時候,就會自己去找那樣的東西,所以這是我回答你的第一個部分。
既然已經在這條路上,就很難去想說如何再去把它蓋回去。因為我們要相信自我有成長的動力,那些東西是自己要跑出來的,因為這樣所以我們才開始去追隨這條路。
那第二個部分是說反撲喔,我想這可能是在所謂的初期。等到自己可以被整合更好的時候,你甚至不會想要去對周圍的人做反撲。因為我們會看到,很多的東西都源自自己裡面。例如我們會想到我們個性裡面是跟媽媽小時候相處得來的。在裡解的初期,我們會很想去跟媽媽-如果媽媽還在的話-會很想跟媽媽說,其實你知不知道當初那樣那樣那樣,讓我現在變成怎樣怎樣怎樣,請不要再繼續怎樣了,不然我就會怎樣。
可是,這些過程,我的經驗是十之八九都徒勞無功。因為周圍的人也會有他自己的課題,基本上他們不太可能會容納我們要他去改變,如果我們要去做一個更進一步的工作,就是去清理自己的內在,我們必須清理到說──我擁有那樣的成長過程,造成了某一些困難。但是我現在要再成長,也就是說榮格說的人生以後中期的再成長。我並不要再依賴(期待對方)那個人改變了。也就是說,我可以忍受周圍的人一樣我行我素,我可不可以先對我自己先做一個改變,自己先消化外面來的刺激?
那我這樣說,並不是認為這個非常容易。這個是要進行很久很久的自我探索之後,經過很多的失望,有點像一個放下,也有點像一個接受。開始,我所謂的放下是不再期待周圍的人要改變我們才會好,但是它又是一個很積極的力量,就是說我並不是對周圍的人心灰意冷喔,而是我相信,我先改變我自己,以後我可以帶動你──把那個順序反過來。
【兩人之間的認知】
陳先生:(太太不喜歡親戚來住家裡幾天)...為什麼我太太會這樣?
心理諮商:如果我接到一個這樣子的問題。我第一個會先想詢問陳先生跟陳太太一起來解決這個問題的話,我們會先問說,他們彼此怎麼認知這件事。所以我們剛才就聽到,先生可能認為說為甚麼太太會這麼的不能接受,那太太到底有甚麼樣的困難?那我們就會想聽聽太太的看法是甚麼。太太可能會說很多種看法,例如在我的經驗裡面,有些太太會覺得,我不需要空間有這些人,或者說並沒有那麼想跟那些人相處。我的時間可能有更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在兩個人討論的時候,可能就會發現觀點的差異,就是夫妻之間最常看到的。例如說,對先生說家人來,對先生而言可能沒有那麼的有壓力,可是對太太而言,這些親人不是自己本來的親人,婚姻前的親人,所以她沒有跟先生一樣那麼熟,所以她可能就會覺得比較有壓力。那在這樣的狀況下,通常會牽扯到是不是會有一方會預設某些事情是應該的,例如對太太而言她可能會預設說,我應該有自己的空間,那這件事先生有沒有共識,還是先生認為家庭就是應該開放給家人,偶爾才來一下。這個就是差異,或者對先生而言,你已經嫁進來了我家了,所以我的家人就是妳的家人,沒有在分你我的,那就是我們的家人啊,為什麼我們會不接受呢。有了這個觀點的差異之後,一個心理諮商,或者兩位想要自己去協調的話,必須站在這個差異點,去理解對方的立場。然後再問問自己,為什麼堅持自己的立場?這也是我們心理諮商工作中,要進行最久的一個階段。
那再進到更深層的部分,通常就會看到,其實,內心是有恐懼的。大部分看起來,很劇烈的抗拒事情的人,內心都有某些恐懼。像我會猜類似的個案,我不是特別講陳先生,因為我不是很清楚你跟太太的細節。我類似的個案看到的是,或許太太的內心對於這個其它親人來訪,到底別人對自己看法怎麼樣,覺得親人對自己的評價怎麼樣,她不是那麼的有把握。那是說她跟人相處,她自己的完美性,她自己要做到怎麼樣給人家看,因此這些都牽涉到一個人,還有家有甚麼樣程度的隱私。她跟人之間要有甚麼樣的距離。這些對某些人是很重要。
可是對某些人而言,她的恐懼是如果你不願意跟我一起去做某些重要的事,例如,我的家人是我重要的事,那是不是我沒有辦法裡解你分享的東西。這可能是不能分割或不夠一提。夫妻怎麼可以不夠一提呢?如果我們要去深度處理,我們就必須要各自己討論恐懼的來源,甚至是一開始只是談你怎麼不能接受我的家人來住,最後太太可能談到的是她小時候成長的經驗。這樣一個過程,通通釐清楚了之後,妳們才有辦法決定怎麼做。所以這不是一個單方面可以去說誰有甚麼問題,而是說兩個人在溝通上,顯然沒有溝通到內在的感覺。這是我的看法。
鄧惠文:愛的角力,誰輸贏?
大人吵歸吵,別再拉攏孩子、或說另一個大人的壞話, 短時間出了口氣,看似佔了上風,卻讓孩子的內心無所適從……
相關關鍵字: 媽媽、爸爸、小孩、另一半、照顧者、權力、討好小孩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4606
在心理成長理論當中,人一定要從三角關係裡面成長。當然我們講的不是外遇。一個孩子最先是跟照顧者形成密不可分的關係——通常是他和他的母親,但如果沒有第三者的出現,這孩子永遠不會成長。他會一直陷在一種跟母親共生的完美狀態,反正「媽媽只有我、我只有媽媽,我們兩個的世界融合為一。媽媽注意力都在我身上,我要什麼媽媽就會給我。」
這樣子的共生狀態對人格非常危險。你可以想像,這樣的孩子無法理解以後要跟人家競爭、他做的事情會有人不喜歡、他必須要學著跟別人妥協……他完全沒有辦法思考這些事;他會幻想自己有無窮的能力,以為自己的喜怒哀樂隨時都會被別人認同。
第三人出現,打破自我中心
但孩子通常會認知到「我家裡還有一個別人」,可能是一個爸爸、祖母、舅舅或姑姑,就算單親家庭也會有一個第三者進來。那幼小的孩子馬上會發現:「媽媽除了跟我講話,也要撥時間去跟那個人講話,而且那個人回家時,媽媽好像很開心?所以媽媽也愛他,那他也愛媽媽。」這時孩子的本能會很緊張:「那他們是不是不要我了?」於是他們組成了一個三角形,孩子開始去思考三者關係。這個三角形是成長上的必需。
要給孩子一個正常、健全的成長,必須讓他在這個三角形裡面覺得很安全,讓他覺得:「雖然那兩個人很好,但我並沒有被傷害或被排除。我可以在旁觀看那兩個人的互動,而且那兩個人都很愛我。」這樣小孩會慢慢的適應,並相信關係是可以三個人一組的。
這個三角形是組成幾何的一個基本單位,這小孩的心理結構和人際關係,可以開始堆疊很多的三角形。他可以想像:媽媽跟阿嬤是什麼關係?她們有時候吵架,可是兩個都愛我也OK;爸爸跟其他的誰又是什麼關係?有其他兄弟姊妹的話,又會是怎麼樣……
孩子從小不斷的觀察爸媽跟其他家人的關係,所以我們必須給孩子一個舒服和諧的環境,讓孩子覺得大家都一樣有機會來愛護他。所以第一要改掉的習慣是「大人競爭小孩的愛」。
大人競相去討好小孩,比方說婆媳有權力鬥爭,相互比較誰能討好小孩,就得到更多權力。比如爸爸對媽媽有一點不滿,下班時就帶玩具回來,展現自己可以比媽媽更有效率的制止小孩哭鬧,甚至在小孩子面前說:「你媽媽很笨、很囉唆,愛窮緊張。」
不在孩子面前貶低另一半
夫妻貶低另一半,會讓小孩覺得不安全,因為他馬上察覺這三角形不平衡。他會覺得他跟爸爸好,好像媽媽會被排除掉;又如果他不跟爸爸好,爸爸可能會攻擊他跟媽媽的連結。三角形不等邊,他就覺得非常危險。
請大人們將自己的鬥爭擺一邊去,要記得尊重其他大人在小孩內心的地位,這樣小孩才會有安全感。
同樣的,如果爸媽太好,好到讓小孩覺得永遠插不進去,小孩的「伊底帕斯情結(戀母情結)」也會很強。本性比較溫和的小孩可能OK,他以後會很期待自己也會有幸福的友誼和感情;若是本身破壞性比較強的小孩,通常會很不安,覺得「不管怎麼樣我都不夠重要」,這樣的小孩長大以後可能很容易忌妒。
天啊!太好也不行,不好也不行,到底要怎樣?
大原則是絕對不要把大人間的鬥爭轉化到小孩身上,在小孩面前父母要一致,又各自有一點單獨跟小孩相處的時間。父母根據自己的個性跟小孩做朋友,也許爸爸比較善於體能,就跟小孩一起打球;媽媽不擅長體能,但可以跟小孩談感覺。等到這個關係發展出來後,兩人要互相幫忙,例如爸爸幫媽媽跟小孩打球,媽媽幫爸爸跟小孩談情緒。最好讓孩子覺得三人是開放、互相交流的,就可以避免那種閉鎖、被排除在外的感覺,小孩也可以在人際關係裡比較安全,而不是競爭或分化。
最近剛好吹起一股北歐丈夫風,挪威爸爸被評選為最完美的爸爸,他們做家事、跟小孩相處的時間非常多。據說星期六中午到咖啡店,坐在那邊跟小孩玩、把屎把尿的是爸爸,媽媽在旁邊看報紙。
如果爸爸能跟小孩更親近,這種親子交流可幫爸爸釋放內心的女性面,男人的自我束縛跟壓抑可以得到幫助。這樣子孩子不會覺得爸爸就是很沉默、剛硬,媽媽就是很囉唆、柔軟,孩子的潛力會得到最好的開發。(採訪整理|李宜蓁;錄音整理|余佩雯)
相關關鍵字: 媽媽、爸爸、小孩、另一半、照顧者、權力、討好小孩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4606
在心理成長理論當中,人一定要從三角關係裡面成長。當然我們講的不是外遇。一個孩子最先是跟照顧者形成密不可分的關係——通常是他和他的母親,但如果沒有第三者的出現,這孩子永遠不會成長。他會一直陷在一種跟母親共生的完美狀態,反正「媽媽只有我、我只有媽媽,我們兩個的世界融合為一。媽媽注意力都在我身上,我要什麼媽媽就會給我。」
這樣子的共生狀態對人格非常危險。你可以想像,這樣的孩子無法理解以後要跟人家競爭、他做的事情會有人不喜歡、他必須要學著跟別人妥協……他完全沒有辦法思考這些事;他會幻想自己有無窮的能力,以為自己的喜怒哀樂隨時都會被別人認同。
第三人出現,打破自我中心
但孩子通常會認知到「我家裡還有一個別人」,可能是一個爸爸、祖母、舅舅或姑姑,就算單親家庭也會有一個第三者進來。那幼小的孩子馬上會發現:「媽媽除了跟我講話,也要撥時間去跟那個人講話,而且那個人回家時,媽媽好像很開心?所以媽媽也愛他,那他也愛媽媽。」這時孩子的本能會很緊張:「那他們是不是不要我了?」於是他們組成了一個三角形,孩子開始去思考三者關係。這個三角形是成長上的必需。
要給孩子一個正常、健全的成長,必須讓他在這個三角形裡面覺得很安全,讓他覺得:「雖然那兩個人很好,但我並沒有被傷害或被排除。我可以在旁觀看那兩個人的互動,而且那兩個人都很愛我。」這樣小孩會慢慢的適應,並相信關係是可以三個人一組的。
這個三角形是組成幾何的一個基本單位,這小孩的心理結構和人際關係,可以開始堆疊很多的三角形。他可以想像:媽媽跟阿嬤是什麼關係?她們有時候吵架,可是兩個都愛我也OK;爸爸跟其他的誰又是什麼關係?有其他兄弟姊妹的話,又會是怎麼樣……
孩子從小不斷的觀察爸媽跟其他家人的關係,所以我們必須給孩子一個舒服和諧的環境,讓孩子覺得大家都一樣有機會來愛護他。所以第一要改掉的習慣是「大人競爭小孩的愛」。
大人競相去討好小孩,比方說婆媳有權力鬥爭,相互比較誰能討好小孩,就得到更多權力。比如爸爸對媽媽有一點不滿,下班時就帶玩具回來,展現自己可以比媽媽更有效率的制止小孩哭鬧,甚至在小孩子面前說:「你媽媽很笨、很囉唆,愛窮緊張。」
不在孩子面前貶低另一半
夫妻貶低另一半,會讓小孩覺得不安全,因為他馬上察覺這三角形不平衡。他會覺得他跟爸爸好,好像媽媽會被排除掉;又如果他不跟爸爸好,爸爸可能會攻擊他跟媽媽的連結。三角形不等邊,他就覺得非常危險。
請大人們將自己的鬥爭擺一邊去,要記得尊重其他大人在小孩內心的地位,這樣小孩才會有安全感。
同樣的,如果爸媽太好,好到讓小孩覺得永遠插不進去,小孩的「伊底帕斯情結(戀母情結)」也會很強。本性比較溫和的小孩可能OK,他以後會很期待自己也會有幸福的友誼和感情;若是本身破壞性比較強的小孩,通常會很不安,覺得「不管怎麼樣我都不夠重要」,這樣的小孩長大以後可能很容易忌妒。
天啊!太好也不行,不好也不行,到底要怎樣?
大原則是絕對不要把大人間的鬥爭轉化到小孩身上,在小孩面前父母要一致,又各自有一點單獨跟小孩相處的時間。父母根據自己的個性跟小孩做朋友,也許爸爸比較善於體能,就跟小孩一起打球;媽媽不擅長體能,但可以跟小孩談感覺。等到這個關係發展出來後,兩人要互相幫忙,例如爸爸幫媽媽跟小孩打球,媽媽幫爸爸跟小孩談情緒。最好讓孩子覺得三人是開放、互相交流的,就可以避免那種閉鎖、被排除在外的感覺,小孩也可以在人際關係裡比較安全,而不是競爭或分化。
最近剛好吹起一股北歐丈夫風,挪威爸爸被評選為最完美的爸爸,他們做家事、跟小孩相處的時間非常多。據說星期六中午到咖啡店,坐在那邊跟小孩玩、把屎把尿的是爸爸,媽媽在旁邊看報紙。
如果爸爸能跟小孩更親近,這種親子交流可幫爸爸釋放內心的女性面,男人的自我束縛跟壓抑可以得到幫助。這樣子孩子不會覺得爸爸就是很沉默、剛硬,媽媽就是很囉唆、柔軟,孩子的潛力會得到最好的開發。(採訪整理|李宜蓁;錄音整理|余佩雯)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