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吃與愛【鄧惠文篇】- 非關命運一月十九日星期三的幕後花絮【吃與愛】。
我想鄧醫師講到的這個「愛跟吃」的觀念,最主要是想講大多數人藉由吃進而產生一種精神上感覺到愛的感受--西方社會上比較常提到這愛與吃的情況呢.舉個最常見的例子,好萊塢電影愛情電影裡頭會出現女主角或女主角週遭有人失戀後,女主角--或者一群姊妹淘就直接陪著失戀的女生,抱一桶哈跟達斯之類的冰淇淋,拿著一根湯匙「享受」;或者是挖出櫃子裡頭的巧克力「享用」.通常我們吃到好吃的東西時候,我們會有一種滿足的感覺,覺得「哇,好好吃,我好幸福喔可以吃到這麼美味的食物.」所以電影(或現實生活)裡頭,當一個人失戀了,或心情不好,就會抱著一桶冰淇淋(或自己喜歡的美食)享受,進而把注意力集中在「享受-我很滿足」的氛圍而非「我不滿足-對方不愛我了」.的確科學家發現食物--尤其是會產生糖份的食物像是糖跟澱粉(麵包等)類的食物)--會在大腦裡製造讓人感到「愉快」的化學效應.不過的確有少數人無法控制自己對於這種感覺的需求,所以進而發展成「進食障礙(eating disorder)」內的之一:狂食症.我想鄧醫師提到愛與吃之間關係的時候,是想要講大多數(能控制自己)的人,而非想要醜化那少數無法自我控制並需要幫忙的人.我覺得東方社會裡頭跟西方社會比起來,似乎比較少提到我們愛與食之間的連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