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21

鄧惠文談「喪子女之痛」

20120528 新聞挖挖哇小筆記:

人在遇到這種突發狀況,一個完全沒有預料的狀況的時候,『給個說法』是很重要的,每個人都需要一個讓自己釋懷的理由。

Q:女兒來不及完成的事,媽媽幫忙完成,這樣對媽媽有治療效果嗎?

有沒有治療的效果要看後續的回應.一個母親在女兒發生這種事情的時候,通常第一個感覺是『斷裂感』.例如說,那一天是母親節,怎麼會在那一天做這件事?理性的說應該是怎麼會去做這樣的事?可是在一個母親的心理是『你怎麼會對我做這件事』,就是她『對我』那兩個字.

其實做父母的都會想說,孩子不管在人生遇到什麼,我這個爸爸媽媽應該在你心目中有一個位置,不管是支持的位置或者是說要被你關心的位置.所以任何一個自殺的人,其實留給他家屬的就是說『你不要我們了』.雖然很體會他的痛,但是家屬通常還要處理一個『你為什麼要拋棄我?』,即使是母親也會覺得被小孩子拋棄。

所以她其實很典型的要找一個可以使力的事情,那個使力的事情通常是要感覺說『我仍然是你的媽媽,所以我可以幫你做到一些你做不到的事』,她還是要很有幫忙、給予或者說完成小孩的心願...等等這樣的事情,這可以幫她他再跟小孩子連結起來。

Q:為什麼要選擇在母親節這一天,媽媽會不會卡一輩子?

我想最怕的就是這樣子的想法,我還看過個案是在母親的生日.我想會有很多母親去閃過這個想法.但是據我所知大部份的母親都會很快的克服這個想法,因為她們會信賴她們的小孩,就是說兩個人有很深的情感的時候,我會信任你,不管做什麼,那一定不是要傷害我的,那是人最深的一種愛,就是相信你絕對不會要傷害我,就算是要傷害我,也是會把它忘了.或者說你一定是受到很大的刺激,例如說當時你是不是跟誰講了話或是怎麼樣,讓你根本沒有時間去想今天是什麼日子.

天涯何處無芳草何時可以體會?這句話只有在感情的傷痛過了以後你才有辦法以會,在找到另外一枝草的時候,你才會有體會說『啊!原來天涯何處無芳草』.當他只認那枝草的時候,他看不到別的草。

一個母親她要去拼湊女兒的死因,就像一個德國電影演的,女兒死掉之後,媽媽去查訪然後了解女兒曾經在幫一個政治犯,這個政治犯是一位女同性戀的同志,媽媽後來知道說她女兒為了這個人深陷險境,然後最後在這個意外當中過世,最後這位媽媽去幫女兒完成遺願.這故事跟這新聞是很類似的一種心境。

可是我們可以想像人有『知』的那種需求,就是說如果我知道,大概我可以找一個解釋.就算我要去找法王,我其實最想問的也是問說『怎麼會這樣?』.如果這輩子的事情沒有辦法解釋,我們就想聽一些跟前世有關的,或者說命定或命運的安排...等等的.總而言之讓我覺得有個說法、有個釋懷的理由.

但是其實這種事情最麻煩的是說,你不能認為人家跟你小孩講了什麼,所以就造成他死亡.因為一個最大的處理系統是在女兒自己的體內,別人只是一個起因.所以在這樣一個狀況下,一個母親她可以去拜託說『你幫助我來拼湊我女兒的狀況好不好?你告訴我是什麼事情』,而不是以一種說『你做了什麼』的態度,我覺得那就是可以被理解的.

很多母親比較理性的話,她會去拜託對方說『你幫我拼湊好不好?你把他死前跟你講的話的內容告訴我,我不是要怪你,可是我好需要這些資料』.或者說她想要一些真相,然後她自己會找方法去因應它,我想這是每一個母親想要知道的.

『真相』對平撫傷痛是一個很重要的過程:

我們通常看到的,大部份的真相是沒有辦法去確認.所以你最後其實是要一個『自己的真相』,

以黃媽媽的兒子舉例來說,我相信對很多媽媽來說可能沒有一個軍方會出來說是誰殺掉你的小孩這樣子的真相,可是你心裡會有一個你的真相,你大概知道就是兒子跟你說的某某某或是怎麼樣,然後你也去理解他,然後你沒有辦法去辦他,但是你在心裡找到一個方式去安頓.

孩子意外死亡後,離婚率會升高:

小孩子因為某些因素過世,父母都在吵架,吵架的原因有幾個:

第一個就是互相指責說『你沒有顧好』,比方說有一個在加班不在家,另一個跑出去買東西,加班的那一個會去怪跑出去買東西的那一個如果當時不出去買東西,小孩就不會摔下來。

第二種就是小孩如果心理有問題,兩個人就開始指責說為什麼我們的關係不好所以影響到小孩?還是說,你做為一個爸爸,你的個性不好嗎?還是我做為一個媽媽個性不好?那如果是生病就會怪說你家的基因不好嗎?還是遺傳到我不好?....等等問題.

如果這些統統怪不到,兩個人處理傷痛的方式不會一樣,有一個人整天要躲在牆角大哭,另外一個他要日子趕快過。有一個要把照片通通收起來,另外一個要掛滿天天看。有一個要把房間收掉給其他小孩住,另外一個要保留原狀.

所以有一個就會說:『為什麼你沒有像我一樣傷心?』另外一個會說:『你所有的心思都放在那個已經不可挽回的事情上,你都不愛我們了,你都不愛現在在你身邊的家人了,我們還有別的小孩你也不顧,那我做為你的伴侶你也不顧了。』

所以這中間沒有辦法同步哀痛,其實在處理父母的哀痛的時候,我們有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在做的是幫助他們同步化或者了解。

如何陪伴失去親人的人:

我覺得她身邊隨時要有人在,但這個人不要很吵,就是說要能夠看住她的狀況,然後給她一個發洩的範圍,但是一旦超過這個範圍,比方說太久沒有吃東西,就是要拿東西塞她了.或者說如果她哭泣或激動一直沒有停止的話,也許宗教的方式法或者是平常的一些方法,叫她精神休息.因為光是這樣精神的消耗,我想她的腦部會失調,因為這樣消耗太大、太激動,沒有辦法平靜,所以盡可能用任何方式讓她休息或是平靜,那看過幾個禮拜有沒有辦法比較平復.如果不行,我覺得專業的協助就必須要開始了.

黃媽媽說:台灣的宗教它很熱心,但是在頭一階段的話,如果一直叫當事者去放下跟唸佛,其實真的是沒有用的.在頭一個階段最需要的是宣洩,然後有一個親友安靜的陪伴在身邊,不管是哭或是呢呢喃難都沒關係.不要壓抑他的情緒,也不要一直勸一直勸。

失去小孩後,積極與消極的走法:

失去小孩對媽媽來說,那個痛苦永遠不會不見,可是能夠活下來就是說把那個痛化為一種有用的力量.所以比方當黃媽媽知道她去年幫助了200個案件裡面,有人得到幫忙,而且看得出來這一段時間軍中人權在變化或大家的那種知覺有差別,其實黃媽媽是有感覺到自己有為小孩在做什麼,而且這會讓小孩子的生命有一種價值,雖然他沒有繼續活著,可是他激勵了媽媽,媽媽來做這麼多事,所以黃媽媽會覺得兒子其實是一個英雄,他的生命還繼續在幫助後面的人,這個是一種積極的走法.

可是另外一個案例的媽媽(因為兒子不到住院的條件被拒,後來媽媽把自己搞瘋住進這家拒收兒子的醫院)把自己搞成這樣,為了要去對抗一個小的東西,而不是一個大的體制,或者她有沒有幫忙到其他的人的時候,那個東西就會變成吞噬自己的黑暗。

所以一種是你帶著那個痛苦,可是不是說痛苦會消失.可是是一種,我有新的生命被我救起來的話,那麼好像我的兒子犧牲小我幫助別人,那她在幫她的兒子重生,再生的意思是這樣。

可是你把自己越困越小,你沒有辦法做更多,力量沒有辦法出去的時候,自己就會被那個黑暗吞噬掉,那小孩的死也沒有因此增加價值。

小媽媽與小爸爸:

這個事情的處理反應說我們的社會,就是說父母的方式完全沒有跟著時代在成熟,那是非常心痛的事情.如果新聞寫的沒有錯的話,那個是兩邊的父母坐下來討論決定要怎麼辦.

那兩個孩子呢?那是兩個大孩子,已經要生小孩了,有生命的結晶.

一個高中生,尤其又是這麼資優的孩子,他內心如果是在古早的年代已經有做父親的準備了.所以對他們而言,一個是身體跟心理已經開始感覺自己是一個母親,另外一個是身體跟心理開始感覺自己準備要做父親.所以在這個時候,這個孩子決定不能被生下來的話,不是父母最痛.

你的女兒身體裡面的一個生命要被處理掉,那跟所有的母親失去小孩是一樣的.我們不要剝奪一個因為她比較年輕或未成年就認為她沒有母性的天份,我覺得這是最可怕的地方.

第一個,這件事情不是只有父母兩邊坐下來討論,而是父母『陪同』這兩個大孩子來討論為了你們的前途、為了這整個事情,還有為了一個新生命的權益,大家怎麼樣做比較好?在這個過程當中還要討論到說處理這個事情的時候,對他們兩邊的感情是什麼影響?他們是不是可以繼續交往?他們是不是可以在一起療傷?因為這樣一個衝動,所以沒有學習到避孕的控制,所以造成女方的身體要承受兩個人的心理,所以父母親來支持輔導你們.

這時候是沒有空去討論父母親受到什麼壓力面子問題,父母親在這個時候沒有空間去討論自己的壓力,因為這兩個小孩承受這麼大的壓力,而且他們是孩子.所以父母親在這個時候完完全全是幫助者,而不是裁決者.

父母罵什麼是一定都會有情緒,但是在處理這個事情的時候,主角是這個小爸爸跟小媽媽.

我曾經在大學輔導過學生,當時的男生跟女朋友兩個都是大學生,女朋友未婚懷孕沒有告訴爸媽就自己決定把小孩拿掉.拿掉之後女孩子都沒有事,休息完就繼續上學過平常的日子,可是男孩子變憂鬱症.男孩子非常的自責愧疚,他覺得他傷害了一個他產生的生命,男孩子還自己去拜嬰靈...等等.

女孩子都沒有事,男孩子的憂鬱沒有人同理之後,到後來他跟女朋友吵架說:『你這個女人怎麼那麼殘酷?拿掉小孩妳不難過嗎?』女孩子生氣說:『拜託!一切痛苦都是在我身上,你現在還在怪我沒有難過,我要怎樣?』

結果是男孩子整天哭哭啼啼.做為一個他的輔導老師,我深刻的理解到我們多麼忽略到一個男孩子對於讓人家懷孕自己的責任感跟壓力‧男性也是有父性的,當一個生命產生,當他知道世界上有一個女人的身體裡面有他的骨肉的時候,他的父性就開始運作.

我是不知道說他們的父母有沒有跟他們談到說他們的情感要怎麼處理,還是只罵他們說事情搞那麼大條,你們還要交往?我不知道他們怎麼處理?能不能交往本身是個壓力,要不要繼續交往下去,雙方父母是什麼樣的態度.

以前曾經有個提案說高中女生懷孕讓她生下來然後休學,之後再延續學業.然後那時候就引起嘩喃,甚至有那種很有身份地位的家長會長出來說這樣子的女孩子是沒有道德感,所以要罰她社區勞動服務.那你從那樣的態度就可以知道這個建中學生的女友覺得自己做了多大的錯誤。

我覺得如果再有這種事情,拜託各位父母,不要再想說你受傷害,好嗎? 









AJ2看完這集之後的感想:先想想--在這整個事件被影響最大、在風暴最核心當中的是誰?是發生事情的孩子們。沒錯,雖然父母或許會被這整個事件波及,或許周遭人會對父母指指點點,可是被影響最最最大的,是在核心中的孩子們。所以父母在這扮演的角色是『陪同』這兩個孩子來討論他們該怎麼做才好。父母在這時不是主角,而是配角。父母在這時應該是副駕駛,而不是開車的司機。父母這時應該是導航員,而不是船長。

鄧惠文探討「結婚的條件」

新聞挖挖哇:結婚的條件(4/6) 20120618




鄧醫師討探「為甚麼人會設下擇偶的條件」:

如果在談戀愛之前或找對象之前先講很多現實條件的人,通常內心對於真正的個性相處其實是沒有很大的信心,所以會需要打造一個比較好的格局,然後可以告訴自己說在這個安全的環境下就算相處不好也不會太離譜,因為我們先把外面的環境(圍牆)打造起來,例如說:兩個人就算不說話,我只要想說每天回家我們還是可以算錢、然後住在3、40坪的房子應該不會太差吧!

所以打造外圍環境或打造婚姻基礎的這種條件,其實都是在反應說我們不太敢太去期待談更重要的事情。

聽過有些人講說擇偶第一條件是學歷一定要怎樣怎樣....,這種人真正談起來他的兩性經驗都是跟對方很難溝通,所以他再也受不了笨蛋了,因此他希望對方是很可以講事情的、很聰明的。

那如果是把金錢條件擺第一的人通常是在以前的經驗當中曾經付出很多,但是沒有得到回饋,所以希望在鋪陳下一次的時候,先給自己打一個底說:『我一定不會吃虧』。

其實這個很有趣的是,真的來攻破你的人一定不合你想要的條件。

鄧醫師討探「為甚麼女人內心很厭惡自己的強悍」:

我覺得我們女人對於內心自己那種強悍的部份,有時候自己對這一部份會有一種厭惡。就是說自己很能幹的時候,誰最氣妳?其實不是妳老公最氣妳,是妳自己很氣自己說『我怎麼那麼能幹?』然後就開始在暗地裡一直覺得說『我為什麼多做了這件事、那件事?』

有聽過一些女人會說家裡的這個錢、那個錢都是她出的,東西壞了也是她弄的,小孩怎樣也是她弄的...等等,她就說這是女人最慘的狀況。然後再深層一點她們就會說:「我覺得我就是因為太厲害了,所以男人才不愛我。」其實我覺得這是一個最恐怖的迷思,就是說女人如果太厲害的話會留不住男人的這種迷思,然後等到第一個婚姻毀了要找第二春的時候就想要找更強悍的男人,更加來壓制自己那個真正的能力,所以她其實無法伸展,最後那個婚姻也是會完蛋。

鄧醫師討探「 女人堅強與逞強的差異」:

堅強的意思是說妳真正可以做很多的事情,然後妳內心的強度也有到那裡,可是在這樣的狀態下做很多事情其實並不會有那種張力存在。

可是現在很多女人她是一邊換燈泡一邊覺得不是很相信自己可以靠,所以有些人她其實是逞強(一邊做一邊覺得自己不可能做得到,那就是逞強),就是說她雖然做這些事,可是內心是很弱的,所以這種時候就會出現那種我要隱藏自己、假裝沒那麼強的那種東西。

妳的強度有沒有跟妳的能力匹配,這是自己要去克服的問題。

2012-06-06

鄧惠文:經營婚姻,像吃鴛鴦鍋

轉貼來自: 2012/02/15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368577


其實經營婚姻就像吃鴛鴦鍋,一鍋紅湯和一鍋白湯,中間隔著一道板;若沒有這個隔板,就不能做自己。人都是要做自己最快樂,愈認可自己的人,會愈有魅力。


【文/鄧惠文】
人和人交往的時候,必須保留一道適當的界限,夫妻之間也是一樣。很多來找我諮商的個案會說:「希望另一半『不要再用情緒虐待我』,因為另一半每天就苦著一張臉,『好像我欠他什麼一樣』。」其實,夫妻若能保持健康的界限,才能擁有長久的關係。
玩過兩人三腳嗎?再怎麼契合的夫妻,兩個人感受不會一模一樣,更不可能完全同步。所以如果沒有距離,你會分不清哪些是別人、哪些是自己,人生沒辦法這樣過。每個人都有喜怒哀樂,通常已經夠煩了。每個人的生活都有很多要忙、要擔心的事情,如果隨時都得處理對方的喜怒哀樂,婚姻生活壓力會「破表」。
我認為真正的親密感是:兩人要有緩衝空間。就像抱小寶寶一樣,重點是給他一個支撐,而不是抱得很緊,這樣無法排洩情緒。如果你抱得太緊,他會踢你,他會想爭取玩耍的空間,希望可以扭來扭去很自在。
「又來了!又選在我最忙的時候出狀況。」如果夫妻間沒有心理防線,你會無法忍受對方好像隨時都在找麻煩。
有次我在百貨公司看到一對夫妻,丈夫穿拖鞋、沒刮鬍子,看起來一副不修邊幅的樣子。太太當場公開數落他幾句,讓先生很不是滋味;而剛剛在精品店,因為先生穿著太輕便而被店員看不起的太太,也是一臉委屈。像這位太太就很需要建立心理界限。
如果有了心理界限,你會比較能容忍對方不符合自己的理想。所以不管對方好或壞,不見得和我有關,這是婚姻中保留彼此喘息空間的要件。另外,有界限的好處是:夫妻不會過度要求對方。很多人在婚姻中缺少這種心態,只會一味挑剔對方,造成不必要的爭執和難題。一旦對方有問題時也才能自保,常看到一些先生或太太積欠卡債,把另一半也拖下水。在婚姻裡,千萬不要打肉搏戰,不是為對方做牛做馬,才叫愛。
其實經營婚姻就像吃鴛鴦鍋,一鍋紅湯和一鍋白湯,中間隔著一道板;若沒有這個隔板,就不能做自己。人都是要做自己最快樂,愈認可自己的人,會愈有魅力。如果為了愛情,你必須犧牲、配合和委屈,一旦做過頭,愛就沒有了。(作者為精神科醫師)
【完整內容請見《親子天下》2012年1月號】

鄧惠文:成熟男人必備的 3 種能力



你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情緒嗎?你和另一半的溝通是否充滿「刺激」與衝撞? 鄧惠文認為,成熟的親密關係的基本配備是—情緒警示燈。

我認為一個成熟的男人,必須具備三種能力:一是能準確表達自己的情緒,這種男人了解自己的情緒,也能幫助別人了解他。二,成熟男人有獨立生活的能力。三,有和人親密分享的意願及能力:有些男人無法接受他人進入他的個人領域,另一半永遠像是被隔絕在厚重的城牆外。 —摘自《非常關係》
溝通能力不成熟的男人能使用的詞彙不多,情緒表達像小孩:媽媽回來了高興就哭,肚子餓也哭,無論什麼情緒都哭,讓人要一直猜,相處起來很痛苦。人相處時必須要能告訴別人你現在的內心狀態,就像情緒的紅綠燈。很多人會用情緒去撞別人,然後說:「你不會看車嗎?」人生很忙,小孩很忙、大人也很忙,不是每個人都有辦法一直注意你的情緒。
獨立生活的能力指的是,不需要別人配合自己才能過日子。有些人喜歡把他一生的陰影都罩在伴侶頭上,然後要求另一半要負責照亮他的陰影。比如有些夫妻會這麼要求另一半:「你這樣我會沒有安全感,我從小就沒有安全感,因為我家人怎樣怎樣,所以你應該要怎樣怎樣。」
能不能親密分享也很重要,我們最討厭另一半莫名其妙的像一堵牆把自己關起來。親密分享的能力是在關係上有成熟感,讓人覺得舒服的能力。現代很多男人、甚至女人都沒有這個能力,因為從小都沒有人教我們認識與表達情緒,或表達後往往被責備和嚇阻。
我講什麼都不對,怎麼辦?
記得有對夫妻對話是這樣的:先生覺得每次回到家太太講話都帶刺,太太反擊:「我哪有帶刺,自己心裡沒有鬼怎麼會有刺?」先生說:「你看你看,這樣不是有刺嗎?」然後太太說:「我講什麼都不對,如果自己行得正,就算有刺你也可以走過去啊。」然後先生就不想再講了。
從這個對話可以看出太太話中真的帶刺,而先生對刺也很敏感。這時我會先請先生描述自己的情緒。比如:我每天回家都很害怕,怕做錯什麼,因為太太會說我哪裡有錯。所以先生應該表達出「害怕、難過、沒有自信,做什麼都錯」的情緒;或者描述太太的情緒:太太好像對我很失望,她一直用某種方式告訴我做得不對。如果這對夫妻不描述自己或對方的情緒,只講事情,就會流於對事情的爭執。
可是我請他們表達情緒時,阻力就來了。先生不願意講他受傷的感覺,也不願意表達他懂太太在生氣。因為好像懂太太生氣,就要接受太太的要求,就得改,所以很多先生知道太太在氣自己,卻都假裝不知道。而太太會覺得,你知道還不改,更過分。但是就連太太也不想知道自己的情緒。
因為這兩個人從小都沒有被大人問過:「你感覺怎麼樣?」每次他們表達自己的情緒,大人就回說:「小孩子不要有意見。」所以他們害怕表達情緒;表達情緒代表別人會覺得我很煩、很討厭、別人會不喜歡我。所以最好不要表達情緒,也不想碰別人的情緒。
如果你的另一半一直相信情緒是危險的、沒有自制力的,你要給他一些正面的經驗。你可以真誠的問先生:「你覺得我帶刺喔?我可能沒想到這會給人什麼感覺,你可以告訴我是什麼感覺嗎?」對方會答:「我覺得你好像恨不得離開我,覺得這個家不歡迎我。」
說出心底話,應該有糖吃
讓另一半說出情緒之後,你可以支持或包容他這些感覺。例如你可以說:「這個家永遠歡迎你,而且我每天都期待你回家,有時候因為等待累積了很多不滿,所以你一回家,才急急忙忙講很多事情,造成反效果。如果我這樣做造成你不舒服,我會儘量注意。但是有一些原因可能會讓我做不到。」那對方就有機會說:「我也會儘量避免那些原因。」這表示你們兩人一起在努力。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親子天下》2012年3月號】